bsport·体育

腊八必做三件“大事”你完成KPI了吗?
发布时间:2024-01-27 22:27:21

  “腊八蒜一泡,腊八粥一熬,年就到了。”64岁的长春人栾颖和老伴儿坐在板凳上,拿起塑料盆中的紫皮蒜,掰开蒜头,搓去蒜皮,白白的蒜瓣儿很快就填满了一陶瓷盆。

  又是一年腊八至,1月18日迎来农历腊月初八,即腊八节,俗称“腊八”。从这一天起,人们开始置办年货,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。

  ▲1月18日,农历腊月初八,民众在北京雍和宫领取腊八粥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腊八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“腊祭”,在秦汉时期逐渐成为一个在年终酬神祭祖、庆祝丰收的节日,即“腊日节”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腊日节的时间逐渐固定到腊月初八。随时代发展,“腊八节”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相结合,形成一个独特的佛教节日,出现了浴佛、燃灯、放生等节日礼俗。

  ▲1月18日,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向民众赠粥送福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“当然,影响最大、流传至今的则是煮腊八粥的习俗。”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介绍说,煮腊八粥正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成道和牧羊女的乳糜供养,这个习俗由来已久。据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诸大寺“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,谓之腊八粥”。可见在宋代时,各大寺院在腊八节施粥已经是佛教广行布施、广结善缘传统的体现,也是对回报社会、利益大众精神的实践。

  ▲1月18日,北京千年古刹潭柘寺在帝王树广场开展“布施舍粥”活动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在觉醒法师看来,一碗碗热腾腾的腊八粥,是佛教文化与传统民俗的融合。腊八粥从产生开始就浸染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,而世人为食材赋予了美好含义,细心选择、精心熬煮,以粥供佛,表达感恩之心;以粥济众,彰显布施之义;与亲友共享,传递真挚祝福。“中华儿女以一碗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愿,佛教文化、世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自然融合,就如同腊八粥中绵密交融、无法分离的各种食材一样,十分和谐。”

  ▲1月18日,外籍留学生在腊八粥派发现场展示领取的福帖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“在今天少有人还会因为吃不饱饭而饥肠辘辘,但施粥的意义依然存在。”觉醒法师表示,玉佛禅寺施粥祈福既是传递吉祥,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  在中国北方,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,也到了剥蒜制醋,泡腊八蒜的时候。

  据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,在古时,腊月更是商家盘点的时候。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,核算一年来的收支盈亏。当然,外欠和外债也要在这天算清楚,所以就有了“腊八算”的说法。

  渐渐地,在腊八这天腌上一罐腊八蒜便成了北方人的节日食俗。在北京还流传着一句民谚:“腊八粥、腊八蒜,放账的送信儿,欠债的还钱。”后来有欠人家钱的,用蒜代替“算”字,以示忌讳,回避这个算账的“算”字,其实欠人家的,终究是要还的。

  ▲2022年12月腊八必做三件“大事”你完成KPI了吗?,吉林省长春市,市民在家中将剥好的蒜瓣儿放入密封罐,准备腌制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“民间还有一个很神奇的说法,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制的蒜才会变绿。”吉林省食品协会办公室主任邱海蓉说。

  “把蒜瓣在这天(腊八)放到高醋里,封起来,为过年吃饺子用的。”老舍曾在《北京的春节》中写道,“到年底,蒜泡得色如翡翠,而醋也有了些辣味,色味双美,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。”

  “由于有了作家们的文字濡染,腊八美食也刻上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。”民俗学者、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来华说。

  老北京的谚语说“腊七腊八,冻死寒鸦”,“腊七腊八,冻掉下巴”。连耐冷的寒鸦都会被冻死,腊月深冬,是北方人们生活最严峻的时刻。然而,冬的巅峰,亦是春的开始。腊八之日天气虽然寒冷,却也意味着农历新年快到了,有俗语说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腊八一过,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。

  ▲1月13日,市民在山西省太原市钢新商贸城年货区挑选新春节庆用品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“吃罢腊八粥,就把年来盼”,一碗寓意着圆满富足、吉祥健康、万事周全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,更蕴含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幸福的滋味。

  “腊八是农历大年的起点,民间说‘报信儿的腊八粥’。人们从腊八开始就为新年的到来进行物资备办与环境清洁,同时也以聚欢、慰问等方式温暖人情关系。”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。

  ▲1月16日,黑龙江哈尔滨一商城年货市场专区,市民在选购新春饰品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  腊八到了,居家持灶,今天您是否也为这个冬天熬上一锅腊八粥,也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腌上一罐腊八蒜呢?(完)jinqiaojiaoxue.com